□本报记者 吴静 通讯员 张玉生 文/图 有听过细心赡养父母的子女,但你听过将孤寡老人领回家当父母一样无偿赡养的普通职工吗?
黄小清,三明市清流县供电公司余朋供电所收费员,兼余朋乡幸福敬老院院长;丈夫陈诚文,同一单位的供电抄表员。自1991年创办幸福敬老院以来,黄小清夫妇先后义务赡养了17位孤寡老人,为13位老人送终。他们自己即使再苦再累,也没让被无偿赡养的孤寡老人受一点委屈。黄小清夫妇心里只有这样一个念头,“老人如同父母,是不能抛弃的。”
“捡回”孤寡老人
为他们创办幸福敬老院
1991年冬天,黄小清夫妇到余朋乡政府办事,遇到两位衣着破旧、步履蹒跚的老人正在乡政府希望能获得一些扶贫补助。
黄小清夫妇心想,自己两人都有工作,同时也兼做一些生意,家里又没什么负担,何不帮助这些孤寡老人,让他们能安度晚年呢?于是,他们向乡政府提出,想义务赡养乡里的一些孤寡老人。
不久,他们与乡政府联合,将一幢闲置旧房改造装修,创办余朋乡幸福敬老院。敬老院开办那天,黄小清夫妇与乡民政办工作人员一起将镇上另外三位孤寡老人一起接到了敬老院,就这样,幸福敬老院在1991年正式创办了。
黄小清夫妇义务赡养孤寡老人的事迹,很快传遍乡里,不少五保户老人都想入住敬老院。而黄小清对身边的孤寡老人都来者不拒,只要条件允许,就将他们接到院里来。
生意亏损致生活陷入窘境
始终将老人视为父母一样对待处处为孤寡老人着想筹35万元资金建新敬老院
始终将老人视为父母一样对待
自从1991年敬老院成立后,不断有老人要求入住。据悉,截至目前为止,他们一共接纳过19位老人,最多的时候有7位。
据黄小清介绍,创办敬老院的二十年间,家里曾多次遭遇变故,但是她始终如儿女一般对待敬老院里的老人,从未让他们受到一点委屈。
1993年至2002年,由于各种原因,丈夫陈诚文经营的生意亏损,全家人的生活陷入窘境。那段日子是黄小清夫妇最困难的时期,一家人的生活和敬老院的开支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一些亲朋好友看到黄小清夫妇的艰辛,劝他们说:“你们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了,怎么管别人?”
听到这些话,黄小清夫妇只是笑了笑,没有理会。
黄小清说,“既然把老人们接来了,在一起生活那么久了,甚至部分老人还一起住了10年时间,已经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了,哪能抛下他们不管。”为了不让老人受苦,黄小清一家尽量节衣缩食,实在没钱了,就去找亲戚朋友借。老人看病的医药费,黄小清经常先向乡卫生院赊账,等有钱了再还上。多年来,不管遭遇何种苦难,黄小清都只是一笑而过,一如既往地照顾着这些老人,从未中断过给老人的生活费,没有让他们受一点委屈。
“老人如同父母,是不能抛弃的。”这样一个念头从有了幸福敬老院开始就没离开过黄小清夫妇的内心。
处处为孤寡老人着想
筹35万元资金建新敬老院
1991年余朋乡政府提供的旧闲置房,被黄小清夫妻所接纳的老人一住就是20年。
记者日前看到,该旧房是一座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土房,内设有五间卧室。其中一间墙面已经出现约3厘米的裂缝,同时还有泥土脱落的痕迹。屋顶都是靠石瓦来遮风挡雨。“20年过去了,老房子现在已经不顶事了。
如果连续下几天雨,整间屋子都会漏水,还要面临坍塌的危险。“黄小清指着已经倾斜的旧屋告诉记者。就这样,去年年底开始,他们夫妇开始着手为老人寻找新的住所。
”既然要新建,那么就要找一块空气好、交通便利、离家近的区域。“黄小清说,空气好,对老人身体有帮助。交通便利,有利于老人平时购物和送老人上医院检查身体。而离家近,这样能随时照顾到老人的起居。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新敬老院终于建成。建设资金约需35万元,其中约20万元是由当地一些企业家和省电力公司、清流供电公司员工捐助的。
他们自己筹钱买了一块山坡地,目前新敬老院主体工程已完工,并将目前的5位老人迁入新居。
“新房建好了,老人也入住了。要是还有资金的话,我们将为敬老院开辟一个活动室,让老人的生活更丰富,同时也可以让村里的老人来活动室活动。“对于敬老院的未来,黄小清早已有了蓝图。
花絮
今年71岁的金绍德老人来自安徽,是幸福敬老院的一位老人。
金绍德,安徽某中专退休英语教师,由于妻子不能生育,导致离婚。过着近20年的单身生活。退休后,他将自己送进每月需600元左右的托老院。
今年5月3日,他通过电视简讯得知远在福建有一对好心夫妇,专门免费收养孤寡老人。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坐了3天3夜的火车,找到了黄小清夫妇。
”黄小清知道我的情况后,立马就答应收留我。当天就给我腾住处,安排起居。“金绍德回忆说,当时黄小清夫妇的负担已经很重了,担心他们会应付不过来。但是,来到幸福敬老院,经历了住所的搬迁,日子一天天过得挺好的。金绍德决定在这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