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法华经全文网
单独中的洞见 哲理故事300篇 谈佛说禅悟人生 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主页/ 谈佛说禅悟人生/ 文章正文

你知道佛教塔建筑的发展历程吗?它是如何形成的?

导读:你知道佛教塔建筑的发展历程吗?它是如何形成的?塔是佛教的一种专门建筑,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相传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的第45年,也就是他80岁高龄时,在传道的路上得了重病,最后病死在树林中的吊床上。佛...
你知道佛教塔建筑的发展历程吗?它是如何形成的?

塔是佛教的一种专门建筑,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相传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的第45年,也就是他80岁高龄时,在传道的路上得了重病,最后病死在树林中的吊床上。佛逝世后,遗体被众弟子火化,所得佛骨被弟子们分别拿到各地去安奉。他们把佛骨埋在地下,上面堆起一座像中国坟头似的土堆,在印度梵文中称为“窣堵坡”,或称“浮图”翻译成中文称“塔婆”,后来就简称为“塔”了。所以塔可以说原是埋葬佛骨的纪念物,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们顶礼膜拜。它最初的形式是一座覆盆状的圆形坟,在它的上面有伞和竿等作为装饰。

印度的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原有的建筑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塔,而且形式多样,成为最能代表佛教的一种象征性建筑。塔由于埋藏佛骨,是佛寺中最重要的建筑,所以在形象上应该突出而且华丽。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多层的楼阁式建筑,虽然没有实物留存下来,但在汉代和以前的画像石上可以见到这种楼阁的形象。这种中国式的楼阁和印度式的塔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中国式的塔,它们的形象是楼阁在下,塔在楼阁之上。用楼阁是取其高大和华丽,用塔是作为佛教的标记,将原来的窣堵坡简化为圆拱和相轮成了塔的顶部,称为塔刹。

这种楼阁式的塔是中国塔的典型式样,位于佛寺的中心,不但埋有佛骨,而且还藏置佛经和其他遗物,后来干脆在塔内供奉佛像,更便于佛徒们膜拜。北魏洛阳永宁寺有一座木塔,高有九层,正方形,每面有九开间,设三门六窗,塔顶有金宝瓶,下置金盘十一重,宝塔的每层屋檐的四角都挂着金铎,风吹金铎响,远近都能听见,可惜这么宏伟的木塔早已毁坏无存了。现在留存下来最古老的木塔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高达67.31米,外观五层,里面每一层都供有佛像,周围设有回廊,佛徒们可以沿着回廊上到各层向佛像礼拜。

中国木建筑最怕火灾,尤其这类木结构的高塔更容易遭到雷击而毁于火,所以到唐代以后,木塔逐渐被砖塔所代替。但是这时的砖塔在外表上还是保持着木塔的形式。例如建于唐代,经明代改建的西安大雁塔,高64米,分作七层,全部为砖筑造,但外观又仿照木结构的形式,用砖做出柱子、枋等木构件的式样。这类砖塔有的在外面贴以琉璃,就称为琉璃宝塔。在我国南方还出现一种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佛塔。它的特点是砖筑塔心,四周包以木结构的塔身,所以外观和木塔一样,各层都挑出环廊,四周设栏杆,人可以登塔至各层,凭栏眺望四面风景。

在这种楼阁式砖塔基础上,又逐渐演变出一种新的塔型,特点是底层特别高,二层以上为一层层的屋檐相叠,每两层屋檐之间的楼层变得很小,然后顶上安置塔刹,我们称它为“密檐塔”。它的平面有四方、六角、八角等形,多为砖筑造,塔内有的可以登临,有的是一空筒,估计原来塔内有木板也可以登临,但大多数为实心砖塔。早期的密檐塔如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唐代,平面为正方形,每层出檐用砖层层叠出,没有其他的雕刻装饰,外观十分简洁。

宋、辽代以后,出现大批密檐塔,外表逐渐变华丽了,在塔的基座和底层上布满了用砖雕成的佛像和各种动、植物纹样,上面每一层出檐的檐下也用砖做出梁、枋等木结构的式样。在我国北方地区,留存有相当数量的辽、金时期的密檐塔,多为八角形,体形高大,雕饰精美,外形刚劲而挺拔。

在藏传佛教流行的地区,出现了一种喇嘛式的塔,它的形象有点恢复到原来窣堵坡的形式,就是在塔的基座上有一个像宝瓶式的塔身,塔身上安置重叠的相轮和宝盖等组成为塔刹。外表多为白色,整体造型浑厚壮实,远看十分醒目。这种喇嘛塔除在西藏、内蒙古地区外,在山西五台山、北京的喇嘛教寺庙里也能见到。北京妙应寺的元代白塔是这类塔中体形最大的一座,当时还是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设计和建造的。

金刚宝座塔是一种由多座小塔共建在一个台座上的塔形。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这类塔的标准式样。它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在高高的台座上建有五座小的密檐式石塔,中央的略大,四角的略小,台座的四周布满了佛像。按佛经的说法是须弥圣山上有五座山峰,这是诸佛聚居的地方,台座表示须弥山,上面的五座塔表示五个山峰,所以金刚宝座塔就是佛居住的须弥圣山的象征。在其他的金刚宝座塔上,有的以喇嘛塔、经幢代替了台座上的密檐塔,有的在台座下开了门洞,成为能够穿行的城台,可见它的形式不那么标准化了。

云南傣族地区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塔,它们与缅甸的佛塔很相似,所以当地称为“缅式塔”。这种塔造型的特点是将多座塔成群地建在一个台座上,每一座塔都由多层须弥座和覆盆相叠而成,下大上小,最上面是喇叭状的锥形塔刹。著名的云南景洪曼飞龙塔建于宋代(1204),在八角形的须弥座上有八座小塔拥立着中央的主塔,洁白的塔身,金色的塔刹,配以基座上五彩缤纷的佛龛,造型挺拔秀丽,色彩上典雅又不失华丽,真称得上是一件民族的瑰宝。

佛塔原来属于专门的佛教建筑,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与广大百姓的不断接触中,它的功能逐渐扩大了。

佛寺中自从有了佛像,供奉佛像的大殿就代替了埋藏佛骨的塔而占据了佛寺的中心地位,塔被移至佛殿之后或殿的两旁,甚至被安置到佛寺一旁的塔院里去了。作为佛教的标志,塔自然还是要占据好的位置,所以凡山岭高耸地,山腰显著处,江河之滨都成了建塔的胜地。这样,佛塔往往成了城郊的风景点,点缀着江河大地;同时塔自身又是观赏风景的好去处,人们登临宝塔,极目四望,远近佳景,尽收眼底,心情为之振奋。江苏镇江有一座七层高的江天寺宝塔,巍然屹立于金山之巅,成为镇江市的一个标志。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游金山登塔楼,不禁作诗叹道:“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唐代的书生考中进士,都要登上长安城的大雁塔,在壁上记下自己的名字以表达得志之怀,后来“雁塔题名”就成了文人的风流雅事了。浙江杭州钱塘江边的六和塔,成了江船航行的标志。河北定县开元寺塔,高15层共84.2米,宋、辽两国打仗,宋人登此塔能看到辽军的行动,所以称为“料敌塔”,使佛塔兼备有军事作用。

有些地区,在村庄建设和兴修重要建筑时,有意在一定的方位上建塔以起到镇妖去魔、免除灾难的象征性作用,佛塔又变成风水塔了。在中华大地上,散布着各式宝塔,据不完全统计达3000座之多。它装点着祖国江山,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