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全文网
法华经全文网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正法眼藏-白云禅师 佛祖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传 证严法师说故事
主页/ 佛本生故事/ 文章正文

佛门有求必应,即便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亦或“临急抱佛脚”

导读:佛门有求必应,即便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亦或“临急抱佛脚”有句俗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在人际交往中常用的一句话。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那么,这个三宝殿指的是什么呢...
佛门有求必应,即便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亦或“临急抱佛脚”

有句俗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在人际交往中常用的一句话。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那么,这个三宝殿指的是什么呢?

“三宝”这个词出自佛教。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宝指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泛指一切破迷开悟的众生。正所谓“前一念迷,佛即众生。后一念觉,众生即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也就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僧人。佛法僧三宝其实就是佛教的代表,三宝即指佛门。有句话叫“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收”,便是指佛门中积福修善,功德利益最大,福报也最大。

三宝殿,即三宝所在之殿,也就是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大雄宝殿”;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还有僧人睡觉的“宁静禅房”。

“三宝殿”只有较大规模的寺庙才有,像少林寺、栖霞古寺、普陀寺等。这三处地方,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不可随意乱闯,所以也就有了“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俗语。

佛教信徒初一、十五拜佛颂经;新年、节日祈福祭天;战争、灾荒、婚丧、生日、病痛……常要求神拜佛;法事、仪式、招魂拜佛上香、请僧人出庙;躯体康复、考试中举、生儿育女因许愿还愿也要去宝殿……总之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世人求神拜佛,烧香许愿,却未必了解佛法的真谛。所以才会有“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做法。也就是只要去寺院、登大殿,就必定有所求。如果无所求,便不会去寺院。

当然了,僧人们和其他虔诚的佛教徒,一般在斋日都会登宝殿,拜佛诵经持咒,并且平日里依照佛法教导修行,而不是有事情相求,才“临时抱佛脚”。

咱们再来说一说临时抱佛脚,宋、元时代,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凡犯有各种罪恶的人,都可以请求寺僧保护而得到赦免。因此,犯有重罪的人,只要投身三宝门中,即可得救。后来,这句谚语发展成: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

“临急抱佛脚”这句俗语最早是东汉时由外族人传入中国的。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国家的民众大多信奉佛教。

有一次,一个死刑犯越狱逃跑,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这座庙宇里供奉着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坐像。罪犯一见佛像,心生悔恨,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不停磕头表示忏悔。他一边磕头,一边不停的祈祷:“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追赶而来的兵丁见此情景,被罪犯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便派人去禀告官府。消息传到笃信佛法的国王那里,国王便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后来,这个国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国来传播佛教,将这个故事和所产生的惯用语“临时抱佛脚”带入中国,成了我们的俗语。

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如能真诚忏悔,弃恶从善,即便是临急抱佛脚,也能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无事不登三宝殿”和“临时抱佛脚”,正反应出佛门的有求必应。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